湖北神农架中蜂探访散记
时间:2014-12-02 10:56:04 来源:
我在电视上曾多次看到过有关神农架“野人”的传说和报道,同时也多次看到过关于神农架中蜂的报道,2011年7月,国家农业部又正式批准神农架为国家级中蜂自然保护区。自此,莽莽苍苍、广袤的神农架原始森林,对我来说,就充满了神秘与好奇,一直有想去一探究竟的冲动。
2013年11月,好消息传来,颜志立老师邀我与中国农科院的赵之俊、山西农科院的邵有全、江西农大的颜伟玉、河南科技学院的张中印、湖北的黄兆新等几位专家一同前往神农架考察。11月12日中午我们在宜昌集中后,神农架畜牧局特地派车来接我们前去参访。10月(农历)金秋,披上了秋装的神农架显得更加美丽,路边不时有挂满金果的桔林、孤高的柿树从车窗边擦过。近山滴翠、远山朦胧、层峦叠嶂,就象一幅连绵不绝的水墨长卷,愈是接近景区,颜色愈是丰富。只可惜天色渐晚,不知不觉在观景中就到了保护区的行政中心——松柏镇。
神农架地处秦巴山区的大巴山余脉,是“中国——日本植物区系”和“中国——喜马拉雅山植物区系”交汇之地,植物类型多样,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。自然植被有暖温性针叶林、寒温性常绿针叶林、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、常绿阔叶林、落叶阔叶林、山地沼泽等6个植被类型。蜜粉源植物十分丰富,其中有许多还是名贵的中药材,如房党参、南五味子、沙参、川续断、黄柏、葛根、丹参等。但种类多而不连片,分布广而不集中,比较符合中蜂善于采集零星蜜源的生活习性,所以中蜂在此繁衍生息,数量颇多。
13日天气不好,神农架因地势较高,满山云雾辽绕,能见度不过二三百米,好在并不妨碍我们参观蜂场。我们在松柏镇八角庙村看到的第一个养蜂户是该区的示范蜂场,采用活框饲养,箱型有点象高窄式蜂箱。主人养蜂150群,取蜜1.5吨,箱年均产蜜8~10公斤。我们开箱查看了一箱,内中有7个脾,已结团,约折合郎氏箱5框蜂左右。颜老师告诉我们,2004年他们在神农架考察时曾破开三个老桶中蜂测量,其中一桶取蜜29.5公斤,花粉19.5公斤,测量巢脾面积后折标准箱为14框蜂量,是一个很好的是蜂种。随行的谭局长向我们介绍说,整个神农架面积为3200平方公里,人口8万,有中蜂2.7万余群,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方,蜂群密度每平方公里仅8群左右。现区内已建3个核心保种场,核心种群186群,另建立外围保种场2个,发展保种群180余群。先后颁布了《林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中华蜜蜂遗传资源保护的公告》、《神农架中华蜜蜂传统饲养技术规范》,推广中蜂传统饲养技术,群众饲养中蜂的积极性很高。
神农架林区山高林密,冬季寒冷。为保温起见,这里的养蜂户几乎全部使用的是用厚木板(厚为3~3.5公分)钉成的方桶(高60公分,长、宽各33公分),或用段木掏空后做成的圆桶饲养中蜂。比较特殊的是神农架老蜂桶的中部有一个厚木板钉成的十字架,以便承载和着生巢脾。待上部蜂蜜收取后,再将桶颠倒过来,以便蜂群继续往下造脾。这种饲养方式一直可追溯到宋代,在当地已有近千年的历史。神农架取蜜期为每年的9~10月份。我们连续参观了好个蜂场,询问他们的产蜜量,大多每桶平均年取蜜7~10斤左右。好的年份可取到10多斤。一般当年的新分群都不能取蜜。由于中蜂在当地采集的是多种蜜源的混和蜜,所以被称之为“神农架百花蜜”,浓度很高,约在波美42度左右。颜色深琥珀色,结晶时呈灰黄色。虽然颜色差不多,但不同地方取的蜂蜜,其味道不完全一样,具有不同的风味。因为在山上经常能看到农户放养的老式蜂桶,成了神农架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,所以我们同去的人开玩笑地说:“神农架的野人也许有,但神农架的中蜂真的有”。
上一篇:神农架报自媒体再出发
下一篇:神农架滑雪宜昌市民免门票